查看原文
其他

衡阳市水系乡镇地名文化意蕴解读

文学容 江西地名研究 2022-03-18

摘要:衡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南部,湘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,境内水系发达,长度5公里、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溪流有393条。境内水系地名众多,其中有多个乡镇以江、水、溪、湖、湾等水文类自然地理实体命名,这些地名各具丰富的文化意蕴。

关键词:衡阳市;水系地名;江、水、溪、湖、湾



水系地名是自然地理实体名中的一类,主要是指地表系统中,以江、河、水、湖、泉、溪、港、潭、湾等水文类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。衡阳市为湖南省辖市,历史悠久,史载其建制始于西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的承阳县(属长沙王国)。衡阳市现下辖5县5区及2个县级市,湘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,在境长335公里,先后接纳白河、宜水、栗江、舂陵水、蒸水、耒水、洣水等支流,形成以湘江为主干的树枝状水系,因而境内水系发达,水系地名众多。现以2019年12月底为准,择选几类水系乡镇地名,对其蕴含的地名文化,进行解读。


以“江”命名的地名


衡阳县渣江镇,地处衡阳县西北部,1953年设镇至今。1993年《湖南古今地名辞典·衡阳县》记:“渣江,衡阳县渣江镇人民政府及渣江区公所驻地。在县城北23公里蒸水、柿竹水汇合处。泥渣长期停滞于此,故名渣江,镇因其名。”“渣”意为渣滓或碎屑。江,古文中多指长江,又为“江河的通称”。现代汉语中多指大河,如长江、湘江等。而在湘东语系中,“江”亦指小河。源于县境北部的柿竹水一路向南,于渣江镇内有石狮堰水来汇,两水汇聚水势渐大,合流约2公里后汇入蒸水。因汇合地地势平坦,洪水不能及时消泄,冲击而来的泥沙裹挟着树木枯草等渣物阻塞河道,导致河床升高,故称渣江。“渣江”实指汇入蒸水的柿竹水下游一段,其后人们将附近地域称为渣江,直至1953年设镇。这反映了“渣江”由自然地理实体(水文)名到人文地理实体(行政区域)名的历史变化,对于进一步探索蒸水流域乡镇地名的产生、发展及演变,实现地名标准化有重要借鉴意义。

渣江镇域中部蒸水河两岸多平町,地形开阔,土地肥沃,水利条件良好,盛产稻谷,是全县重点的商品粮基地。很早以来,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,赤石、洲上、胡溪等地古墓群多达1000余座;赤石村大基坪一带秦汉代的古墓群,已出土秦代编钟、提梁卣等国家一级文物,镇西南三湖町有东汉重安县故城遗址。三国时期蜀国的主要谋士刘巴、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诞生于此。这些对研究蒸水流域地貌、聚落、物产、人物等,有启示作用。

衡山县长江镇,以河流的长度概况命名。长江镇位于衡山县东北部,东临湘江,与衡东县石湾镇隔江相望,西、南与开云镇毗邻,北与湘潭县接壤,为三县交界之地,是衡山县的“北大门”。关于长江镇的得名,《湖南地名志·衡山县》记:“湘江流经该镇六个村,长约30华里,故名‘长江’。镇政府驻石桥铺。”明洪武五(1372),衡山县建皇骅、霞流两个驿站传递文书,下设石桥、板桥、柘塘等铺递通湘潭。石桥即今石桥铺,可见石桥铺在明代已是县域间重要交通驿站。

长江镇域内有湘江一级支流荆陂河自西向东流经。荆陂河发源于南岳紫盖峰东侧福田铺乡,流经开云镇,至长江镇荆陂河口汇入湘江,全长29公里,当地也有村民认为长江镇之“长江”实指荆陂河。相传自宋代始,荆陂河两岸就已开发种稻,境内村民集资,以紫金砂石在荆陂河上筑坝蓄水灌溉两岸农田。因河内盛产砂金,沿岸村民在小河里淘金营生,故荆陂河又叫金边河,这反映了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作过上美好生活的企愿。

长江镇属湘江流域的冲积平原,土质肥沃,盛产水稻、油菜,是衡山县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,境内矿藏有金、石灰大石、煤炭等。镇域陆路水路交通发达,107国道在境内南北贯通,镇治距京广高铁的衡山西站仅8公里。这对研究湘江流域地质、物产、矿藏及交通,有重要参考作用。


以“水”命名的地名


衡东县洣水镇,以河流命名,历史上曾发生名称变化。水,古义中多指河流。现代汉语指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也指河流或一切水体的通称。在湘东语系中,人们常对一些小于河而大于溪的河流称之为水。洣水镇位于县境中部洣水河畔。洣水,古名泥水、酃水、洣江、茶陵江,在西汉初称为泥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泥水,西入湘,行七百里”。因上游时常山洪暴发,水色浑黄,故名泥水。《水经》已称洣水。明徐霞客《楚游日记》称酃水,清初顾祖禹撰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名洣江,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谓洣水即茶陵江。洣水系湘江一级支流,全长296公里,源出湖南桂东县大桂山,经炎陵、茶陵、攸县,入衡东县,呈U字形经洣水镇流向西北方向,于新塘镇洣河桥村汇注湘江。

《汉书·地理志》由东汉初史学家班固(32-92)著,对西汉时期的主要河流、湖海有较详细的记载,其时称“洣水”为“泥水”。成书于东汉的中国历史上首部水系专著《水经》,则称之为“洣水”,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也称“洣水”。关于洣水的源头洣泉,有“其泉淅然,如米泔瀑涌”之说。由“泥水”改称“洣水”,可推知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洣水沿岸地理环境的变化,以及水稻种植的兴盛,这对研究古代洣水流域气候水文、农业耕作等具有借鉴作用。

洣水镇为衡东县治驻地,于2015年12月由踏庄乡、珍珠乡和城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部分县沿用旧称,仍以“城关镇”作为县治名称,导致以“城关镇”为县治的县级行政区划不在少数。“城关镇”高度重名,且无法承载本行政区域的地形、地貌、气候、水文、资源、历史、人文等等特性,客观上催生了一批“城关镇”的更名。衡东县治由城关镇更名为洣水镇,充分承载了本行政区域内地理历史文化等。这为研究这一层级的行政区划及区划地名管理工作,提供了经验借鉴。

耒阳市小水镇,以河流大小及长度命名。小水镇位于耒阳市南部,镇治驻小水铺,现小水镇域在1958年时属小水公社。“小水公社社址设小水铺圩。据传圩后一小溪,汇集耒水,两者相比,依然小水,故名”。《湖南古今地名辞典·耒阳市》亦持此说:“小水铺,耒阳市小水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在耒阳市区南12公里,镇东有溪名小水,故名。”因镇东有一小溪北向流入耒水,和耒水相比较小,故名小水。由此可见,小水镇是依据与耒水相比而较小较短的一条小溪得名。

汉晋时期,由京城入岭南广州等地必经耒阳,耒阳县境即有驿道。明代时,“小水”便已得名,是耒阳县主要驿站。清光绪《耒阳县志》记:“明洪武九年(1376)县内设递铺。外西南路抵桂阳州界七十里,旧有烟竹布林小水黄冈湖桥白沙东山凡七铺。”清代,县境下设驿铺31个,乾隆年间,有东、南、西、北、西南5条驿道通往四邻各县,其中西南驿道到桂阳州界70里。驿铺均有夫役、马匹,负责传递文书及过往官员商旅的交通食宿。这对研究古耒阳县交通、行旅、文书传递,有重要借鉴作用。


以“溪”命名的地名


衡东县甘溪镇,以河流水质命名。溪,古义多指山间的小水流。现代汉语泛指小河流。衡东县甘溪镇,镇域地处衡东县腹地。《湖南古今地名辞典·衡东县》记:“甘溪,衡东县甘溪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在县城东8公里洣水北岸。东侧有甘溪港,聚落因溪名。”甘溪发源于杨桥镇双排冲,是洣水的三级支流,流经之处森林茂密,溪水甘甜清冷,故名甘溪。

甘溪境内,自明万历年间就有人在此开铅锌矿,称名银子冲。1958年县冶炼厂在银子冲设小冲工区,1967年改称衡东铅锌矿。甘溪镇自然资源丰富,特别是水资源充足,境内有甘溪水轮泵水电站。境域盛产稻谷、红薯,产油茶、大豆、花生、药材。主要矿藏有铅、锌、钨、铜、石灰石等。这对研究甘溪境内的水文、矿藏、农林作物、矿业开采,有借鉴作用。

衡阳县金溪镇,以河流内蕴藏金沙命名。金溪镇地处县境西北边陲,驻地金溪庙。相传在金坑、金溪二水汇合处,有金鸡戏水,而后河内出金,于是人们在此立庙,命名为“金鸡庙”,后更名为金溪庙。境内金溪河是一条发源于泉水、三余两地并在横江相汇的小溪,小溪内自古多产金砂,当地人称其金溪。金溪全长约20公里,是蒸水的重要支流之一。自明清时起,有不少人在这一带淘金为生,养家糊口。境域内从兴中到白沙长约7.5公里的河段,是金砂富集段,1958年修建柿竹水库,河段被淹。

金溪镇地形复杂,有山区、丘陵、盆地,以山区丘陵为主,森林覆盖率达78%,境内九峰山主峰海拔750.4米。镇内资源丰富,水电开发前景看好。矿产品主要有铁矿石、铜矿石、钾长石和黄金矿石,矿业经济方兴未艾。这对研究区域地形地貌、聚落、物产开发等有参考作用。



以“湖”命名的地名


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,以古酃县县治命名。酃湖乡原为1958年成立的酃湖人民公社,1984年更名为酃湖乡。2001年5月,由衡阳市郊区划归新成立的珠晖区。湖,古汉语多指湖泊,现代汉语多指“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”。关于“酃”字,其一,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为出土文物《包山楚简》。据学者考证,《包山楚简》中记述的酃昜,在今衡阳市珠晖区一带,应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县或封邑,因酃邑一带常有雷电且大雨飘飏而得名。酃最早应为自然村邑之名,后逐渐形成区域地名,最后才形成政区乡邑之名。其二,酃为汉县名则为通说,“汉县名,故地在今湖南衡阳市东南”,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[长沙国]县十三:临湘、罗……酃。”。其三为宋县名,故地在今湖南酃县。前202年,汉高祖刘邦置酃县于酃湖,翻开了衡阳建城史的首页,至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(396),古酃县并入临蒸县(今衡阳市衡阳县),共历时598年。南宋嘉定四年(1211)置酃县(今炎陵县),以汉代古酃县名之,为移借地名。1994年4月,酃县改名为炎陵县。

“酃”之另一古义借为“酒名”。《水经注》载:“(耒水)又北过酃县东,县有酃湖,湖中有洲,洲上民居,彼人资以给酿,酒甚醇美,谓之酃酒,岁常贡之。”酃县境内酃湖水清洌甘甜,附近居民汲湖水烹糯米酿酒,谓之酃酒。西晋张载作《酃酒赋》赞曰:“备味滋和,体淳色清。宣御神志,导气养形。遣忧消患,适性顺情。言之者嘉其美志,味之者弃事忘荣。”可见古酃酒味极甘美,还能怡情养性,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境内酿酒业已兴盛发达。对古酃县及酃湖渊源的研究,为深入了解古代衡阳的政权建制、民情风俗、酿造技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石鼓区(原城北区)西湖街道办事处,以湖泊名命名。成立于1955年8月的衡阳市城北区西湖街道办事处,位于城北区西南部,几经名称变迁,撤并后划归石鼓区青山街道办事处。今西湖因填塞成为一些不相通的池塘,仍泛称西湖,周边西湖一村、西湖二村、西湖新村三个社区现属石鼓区青山街道。因地势低洼,旧时池塘毗连,荷花茂盛,“西湖夜放白莲花”为衡阳古八景之一。北宋宣和中建西湖寺,南宋绍熙中敕赐西湖禅寺。宋时这里有龙图阁学士郑向住宅。北宋理学家、文学家周敦颐少年丧父子,投靠舅父郑向,并在此参经悟道,后著名篇《爱莲说》。始建于1986年的西湖公园(又名明翰公园)即仿“西湖夜放白莲花”而建造。园中塑有周敦颐遗像,建爱莲亭,1993年,夏明翰铜像在园内落成。这对研究衡阳的人文历史、文化传播及革命传统有重要作用。


以“湾”命名的地名


衡东县石湾镇,以水流状态及周边物态命名。湾,古今义均多指水流弯曲的地方。石湾镇位于衡东县城北35公里的湘江东岸,北连株洲、湘潭,西临衡岳。《湖南古今地名辞典·衡东县》记:因“镇西北江岸石峰卓立,水流至此潆回,故名。明代名石湾浦。清设塘讯,名石湾塘。”据史料记载,石湾早在南北朝时就已形成集市,西晋有较大圩场。明清已成为湘江流域的农村重镇。民国时更为繁荣,其时拥有中、小商户200余家,是湘东南最大的盐市、渔市,并左右当年衡山县城的市价涨落。而今石湾仍是全国全省农村集市商品价格浮动的取样点。石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成为湘东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和交易地,见证了农村集市的繁荣景象,对研究古代农村集市贸易有重要借鉴作用。

衡阳市石鼓区黄沙湾街道办事处,因河岸多黄沙得名。《湖南古今地名辞典》载:“黄沙湾,属衡阳市郊区东方红渔场。在衡阳市区北2.7公里蒸水北岸。西、北、东三面原被蒸水环绕,河岸多黄沙,故名。”1963年裁弯取直,开凿新河,原河湾水面辟为东方红渔场。盛产草鱼、鲤、鲢、鲶等,亦产鲫鱼、翘嘴鲌、黄颡鱼(黄鸭叫)、龙虾等。黄沙湾街道于1996年7月成立,2001年4月区划调整,由原郊区划归石鼓区管辖。划入城区后,境内水产养殖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,市场建设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,农村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增,探索出了郊区乡镇融入城区,逐步实现城镇化的新途径。这对城镇规划、区划调整,产业转型升级,均有借鉴意义。




文章来源:《中国地名》2020 年第 4 期 

作者:文学容

选稿:耿曈

 校对:周辰

编辑:黄舒馨

责任编辑:方梦瑶


往期推荐


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蕴

重庆地名的历史文化意蕴探究

中国动物类行政地名的统计分类及空间分布

中国山水类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

广西“那”字组合地名的分布特征及其文化意蕴




微信扫码加入






QQ扫码加入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